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 2 月 24 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 2021 至 2035 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 运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运输 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设施建造、运输装 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建设现代化加快推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交通 运输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有效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 乡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 性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综合交通网 络布局仍需完善,结构有待优化,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亟待加强,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尚需深化,全产业链支撑能力仍需 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安全 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二)形势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 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 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 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 性增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仍然突出。 国内国际新形势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出了新的 更高要求,必须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注重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更加突出统筹 协调,注重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注重国 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突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对外互联互通和国际供应链开放、 安全、稳定;更加突出共享发展,注重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发挥交通 运输在国民经济扩大循环规模、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降低循环成本、保障循环安全 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三)运输需求 旅客出行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预计 2021 至 2035 年 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车出行量)年均增速为 3.2%左右。高铁、民航、小汽车出行占比不断提 升,国际旅客出行以及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东部地区仍将是我国出行需求最为集中 的区域,中西部地区出行需求增速加快。 货物运输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快速攀升。预计 2021 至 2035 年 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速为 2%左右,邮政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速为 6.3%左右。外贸货物运输保持 长期增长态势,大宗散货运量未来一段时期保持高位运行状态。东部地区货运需求仍保持较大 规模,中西部地区增速将快于东部地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加注重质量效 益、一体化融合、创新驱动,打造一流设施、技术、管理、服务,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 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好先行。 (二)工作原则 ——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坚持适度超前,推进 交通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效支撑国 家重大战略。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拓展投资空间,有效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国情、改革开放。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和资源禀赋气候特征,加强资源节约 集约利用,探索中国特色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交通运输体系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互联互通,深化交通 运输开放合作,提高全球运输网络和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性、开放性、可靠性。 ——优化结构、统筹融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 整体性推进。加强规划统筹,优化网络布局,创新运输组织,调整运输结构,实现供给和需求 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推动融合发展,加强交通运输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促进交通运输与相 关产业深度融合。强化衔接联通,提升设施网络化和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提升综合交通运输 整体效率。 ——创新智慧、安全绿色。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注重科技赋能,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 功能、增动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统筹发展和 安全,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 放尽早达峰,降低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 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 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 盖,有力支撑“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都市区 1 小时通勤、城市群 2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覆盖)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国内 1 天送达、周边国家 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达)。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家安全,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图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专栏一:2035 年发展目标 新华社发 图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2035 年主要指标表 新华社发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 施体系,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 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三、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 (一)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连接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边境口岸、国防设施、主要景区等。 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 量供给质量提升。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铁路为主 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到 2035 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 70 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 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 20 万公里左右,公路 46 万公里左右,高等 级航道 2.5 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 27 个,内河主要港口 36 个,民用运输机场 400 个左右, 邮政快递枢纽 80 个左右。 图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专栏二:国家综合立体交 通网布局 新华社发 (二)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由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是我国区域 间、城市群间、省际间以及连通国际运输的主动脉,是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主轴线,也是 各种运输方式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运输强度最大的骨干网络。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 点,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 3 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 4 个地区作为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 北部湾和关中平原 8 个地区作为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 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 9 个地区作为组团。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 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 29 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 5.6 万公里、普速铁路 7.1 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 6.1 万公 里、普通国道 7.2 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 2.5 万公里。 加快构建 6 条主轴。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4 极之间 联系,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拓展 4 极辐射空间和交通 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我国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和国内国际交通衔接转换的关键平台,充分发 挥促进全国区域发展南北互动、东西交融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 7 条走廊。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4 极的辐 射作用,加强极与组群和组团之间联系,建设京哈、京藏、大陆桥、西部陆海、沪昆、成渝昆、 广昆等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交通走廊,优化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的主骨架结构。 加快构建 8 条通道。强化主轴与走廊之间的衔接协调,加强组群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组团 之间联系,加强资源产业集聚地、重要口岸的连接覆盖,建设绥满、京延、沿边、福银、二湛、 川藏、湘桂、厦蓉等交通通道,促进内外连通、通边达海,扩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网络覆 盖。 图表:中共中央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侯茹 于 2022-04-11 11:30:3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