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 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印 发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2018-2020 年起步 期的行动计划全部完成,部分重点任务和工程超预期,网络基础、平台中枢、数 据要素、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2021-2023 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 期。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 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目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大势,统筹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安全,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 拓展融合创新应用,深化商用密码应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壮大技术产业创新 生态,实现工业互联网整体发展阶段性跃升,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 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 2023 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 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 设施初步建成,在 10 个重点行业打造 30 个 5G 全连接工厂。标识解析体系创新 赋能效应凸显,二级节点达到 120 个以上。打造 3~5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 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 20 个区域 级分中心和 10 个行业级分中心。 ——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 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 20%以 1 上,新模式应用普及率达到 30%,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础更加 坚实,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成效不断提升。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网络、 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工业芯片、工业软件、 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 准体系,关键领域标准研制取得突破。 ——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健全。培育发展 40 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 10 亿元 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 1~2 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 5 个国家级 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有效 实施,聚焦重点工业领域打造 200 家贯标示范企业和 100 个优秀解决方案。培育 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安全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创新示范园区。 基本建成覆盖全网、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网络体系强基行动。 行动内容: 1.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 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 设备跨协议互通。研制异构网络信息互操作标准,建立多层级网络信息模型体系, 实现跨系统的互操作。 2.推进企业内网升级。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 建设企业内网,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信息技术(IT) 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 3.开展企业外网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 安全的网络服务。探索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 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 术部署。推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 量外网。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研究互联互通新机制。 4.深化“5G+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建设 5G 全连接工厂,推动 5G 应 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探索 5G 专网建设 2 及运营模式,规划 5G 工业互联网专用频率,开展工业 5G 专网试点。建设公共服 务平台,提供 5G 网络化改造、应用孵化、测试验证等服务。 5.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地图。打造覆盖全国各地市和重点工业门类的工业互 联网网络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运行、应用的全景视图,为 建网、用网、管网提供全面支撑服务。 专栏 1: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工程 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计划。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 5G、时间敏 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技术,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实施工业互 联网园区网络示范计划。支持地方和龙头企业建设 10 个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 开展面向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网络互联试点示范。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 中心。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支持企业利用 交换中心实现网络互通、平台互联。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模型实验室。面 向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开发 100 个以上网络信息模型。持续推 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针对重点行业培育 30 个左右典型应用场景。 编制发布“5G+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打造 50 个企业内网改造建设标杆,高质量外网基本 覆盖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成 8 个“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应急部、国资委。 (二)标识解析增强行动。 行动内容: 6.完善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标识编 码分配协调机制。提升国家顶级节点服务能力。引导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和递归节点。建设兼容开放、服务全球的标识解析服务系统,推动标识解析与区 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域名等网络基础 资源的支撑能力。 7.加速标识规模应用推广。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推动 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 APP 等融合发展。加快解析服务在各行业 规模应用,促进跨企业数据交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加 快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增强标识读写适配能 3 力,推动标识在公共领域应用。 8.强化标识生态支撑培育。加快推动标识解析核心软硬件产业化。支持标识 解析中间件研制及规模化应用,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增 强标识资源对接、测试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标识数据资源共 享机制。 专栏 2: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增强工程 持续建设标识解析节点。加强根节点建设和对接,提升国家顶级节点对标 识、域名等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打造基于标识的工业互联网运行分析平台。 引导企业建设二级节点不少于 120 个、递归节点不少于 20 个。构建基于标识 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 20 个融合节点,提供基于区块 链的标识资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础服务。加强标识规模化应用推广。培 育一批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冷链物流、应急物资、智慧城市等领域 规模化应用。组织开展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大赛,遴选 100 个典型应用案 例。推动主动标识载体规模部署。面向汽车、船舶、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加 快推动基于 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技术的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应用, 部署不少于 3000 万枚,建设各类主动标识载体可信管理平台。加强标识产业 生态培育。构建软硬件协同开发平台,研制一批高性能、高可靠专用设备。建 设标识数据服务资源池,提升行业、产业数据服务效率。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国家顶级节点具备标识、域名、区块链等综合服务 能力,标识注册总量超过 150 亿,日均解析量达到千万次量级。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 (三)平台体系壮大行动。 行动内容: 9.滚动遴选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打造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工业资源要素集聚,加速生产方式和产 业形态创新变革。 10.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数字基础好、 带动效应强的重点行业,打造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知识经验在平 台沉淀集聚。面向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区域,打造区域特 4 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 11.发展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特定工业场景和 前沿信息技术,建设技术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前沿技术与工业机理模型 融合创新,支撑构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 型制造体系。 12.提升平台技术供给质量。加强平台设备接入、知识沉淀、应用开发等支 持能力。突破研发、生产、管理等基础工业软件,加速已有工业软件云化迁移, 形成覆盖工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推动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 业知识的软件化、模型化,加快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建设。深化“平台+5G” “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 13.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制定工业设备上云实施指南、工 业设备数据字典,培育设备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 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创 新券、服务券等方式降低上云门槛和成本,创新“挖掘机指数”“空压机指数” 等新型经济运行指标。 14.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 系统解决方案,培育解决方案服务商,建立平台解决方案资源池和分类目录,开 展服务商能力评价。编制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建设平台 监测分析系统,提供平台产业运行数据分析服务。 专栏 3: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化升级工程 加快平台推广应用。引导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汇聚更广范围生产要素资源,面 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能源、医疗医药、建筑等重点行业及产业 集聚区,支持建设 50 家行业和区域特色平台,支持建设云仿真、数字孪生、数 据加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等技术专业型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应 用。深化多层次平台试验验证。面向发展基础良好的特定区域,支持建设 20 家 区域一体化平台,开展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试验验证,促进区域要素 资源有 序流动与协同发展,加速区域产业资源共享和设备上云,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和生 态建设。培育平台创新解决方案。强化平台工业数据集成管理及工艺、控制、运 5 维等工业机理建模能力,研发构建数字孪生创新工具,打造一批“平台+产品” “平台+模式”“平台+行业/区域”创新解决方案。建设平台数据监测与运行分 析系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侯茹 于 2022-04-11 11:35:1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