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1994 附录 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 (Addenda) (2000 修订) 1 附录一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N = k Ng Ae (附 1.1) 式中:N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 k ──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 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 2;金属 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 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 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 1.5; N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Ng = 0.024Td 1.3 (附 1.2) 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3.建筑物等效面积 Ae 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建筑物的高 H 小于 100m 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附图 1.1): D = H (200 − H ) (附 1.3) Ae = [ LW + 2( L + W )· H (200 − H ) + πH (200 − H )]·10 −6 (附 1.4) 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 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注:建筑物平面积扩大后的面积 Ae 如附图 1.1 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 (2)当建筑物的高 H 等于或大于 100m 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 H 计算;建筑物 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e =〔 LW+2 H(L+W)+πH2 〕·10-6 (附 1.5) (3)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 Ae 应按每点 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2 附录二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 1/10 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附图 2.1(a)、2.1(b)〕。 2.坡度大于 1/10 且小于 1/2 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附图 2.1(c)〕。 3.坡度不小于 1/2 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附图 2.1(d)]。 4.对附图 2.1(c)和 2.1(d),在屋脊有避雷带的情况下,当屋檐处于屋脊避雷带的保护范围内时屋檐上 可不设避雷带。 3 附录三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1.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下式确定: R~=ARi (附 3.1) 式中:R~──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 或者有支线大于 le 而取其等于 l 时的工频接地电阻(Ω); A──换算系数,其数值宜按附图 3.1 确定; Ri──所要求的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Ω)。 2.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le = 2 ρ (附 3.2) 式中:le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附图 3.2 计量(m); ρ ──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Ω·m)。 3.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 (1)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 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 该引下线的连接点起沿两侧接地体各取 le 长度算出的工频接地电阻(换算系数 A 等于 1)。 (2)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 l 小于 le 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接地体的实际长度算出工频 接地电阻再除以 A 值。 4.与引下线连接的基础接地体,当其钢筋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量起大于 20m 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应 为以换算系数 A 等于 1 和以该连接点为圆心、20m 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的钢筋体的工频接地电阻。 注:l 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其计量与 le 类同。当它大于 le 时,取其等于 le。 4 附录四 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1.单只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1) 。 (1)当避雷针高度 h 小于 或等于 hr 时: ①距地面 hr 处作一平行于 地面的平行线; ②以针尖为圆心,hr 为半 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 A、B 两点; ③以 A、B 为圆心,hr 为半 径作弧线,该弧线与针尖相交 并与地面相切。从此弧线起到 地面止就是保护范围。保护范 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 ④避雷针在 hx 高度的 xxˊ 平面上和在地面上的保护半 径,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rx = h(2hr − h) − hx (2hr − hx ) (附 4.1) r0 = h(2hr − h) (附 4.2) 式中:rx──避雷针在 hx 高度的 x x ˊ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r──滚球半径,按本规范表 5.2.1 确定(m); hx──被保护物的高度(m); r0──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 (2)当避雷针高度 h 大于 hr 时,在避雷针上取高度 hr 的一点代替单支避雷针针尖作为圆心。其余的 做法同本款第(1)项。 (附 4.l)和(附 4.2)式中的 h 用 hr 代入。 2.双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避雷针高度 h 小于或等于 hr 的情况下,当两支避雷针的距离 D 大 于或等于 2 h( 2hr − h) 时,应各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 D 小于 2 h( 2hr − h)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 定(附图 4.2)。 5 (1)AEBC 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2)C、E 点位于两针间的垂直平分线上。在地面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 b0 按下式计算: D b0 = CO = EO = h(2hr − h) − ( ) 2 2 (附 4.3) 在 AOB 轴线上,距中心线任一距离 x 处,其在保护范围上边线上的保护高度 hx 按下式确定: D hx = hr − (hr − h) 2 + ( ) 2 − x 2 2 (附 4.4) 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中心线距地面的 hr 一点 Oˊ为圆心,以 (hr − h) + ( 2 D 2 ) 为半径所作的圆 2 弧 AB。 (3)两针间 AEBC 内的保护范围,ACO 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任一保护高度 hx 和 C 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 hx 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逐点确定(见附图 4.2 的 1-1 剖面图)。 确定 BCO、AEO、BEO 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 ACO 部分的相同。 (4)确定 xxˊ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单支避雷针的保护半径 rx 为半径,以 A、B 为圆心作 弧线与四边形 AEBC 相交;以单支避雷针的(r0-rx)为半径,以 E、C 为圆心作弧线与上述弧线相接。见 附图 4.2 中的粗虚线。 3.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 h1 小于或等于 hr 和 h。小于或等于 hr 的情况下,当 D 大于或等于 h1 (2hr − h1 ) + h2 (2hr − h2 ) 时,应各按单支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定;当 h1 (2hr − h1 ) + h2 (2hr − h2 )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3) 。 (1)AEBC 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2)CE 线或 HOˊ线的位置按下式计算: 6 (hr − h2 ) 2 − (hr − h1 ) 2 + D 2 D1 = 2D (附 4.5) (3)在地面上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 b0 按下式计算: b0 = CO = EO = h1 (2hr − h1 ) − D12 (附 4.6) 在 AOB 轴线上,A、B 间保护范围上边线按下式确定: hx = hr − (hr − h1 ) 2 + D12 − x 2 (附 4.7) 式中:x──距 CE 线或 HOˊ线的距离。 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 HOˊ线上距地面 hr 的一点 Oˊ为圆心,以 (hr − h) + D1 为半径所作的圆 2 2 弧 AB。 (4)两针间 AEBC 内的保护范围,ACO 与 AEO 是对称的,BCO 与 BEO 是对称的,ACO 部分的保护 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 hx 和 C 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 hx 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见附图 4.3 的 1-l 剖面图)。确定 AEO、BCO、BEO 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 ACO 部分的相同。 7 (5)确定 x x ˊ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与双支等高避雷针相同。 4.矩形布置的四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 h 小于或等于 hr 的情况下,当 D3 大于或等于 2 h(2hr − h) 时,应各按双支等高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 D3 小于 2 h(2hr − h)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附图 4.4) 。 (l)四支避雷针的外侧各按双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2)B、E 避雷针连线上的保护范围见附图 4.4 的 l-1 剖面图,外侧部分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两 针间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以 B、E 两针针尖为圆心、hr 为半径作弧相交于 O 点,以 O 点为圆心、 hr 为半径作圆弧,与针尖相连的这段圆弧即为针间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 h。按下式计算: h0 = hr2 − ( D3 2 ) + h − hr 2 (附 4.8) (3)附图 4.4 的 2-2 剖面的保护范围,以 P 点的垂直线上的 O 点(距地面的高度为 hr+h0)为圆心, hr 为半径作圆弧与 B、C 和 A、E 双支避雷针所作出在该剖面的外侧保护范围延长圆弧相交于 F、H 点。F 点(H 点与此类同)的位置及高度可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hr-hx)2=h2r-(b0+x)2 (hr + h0 − hx ) 2 = hr2 − ( D1 − x) 2 (附 4.9) (附 4.10) (4)确定附图 4.4 的 3-3 剖面保护范围的方法与本款第(3)项相同。 (5)确定四支等高避雷针中间在 h0 至 h 之间于 hy,高度的 yy′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 P 点为 圆心、 2hr ( h y − h0 ) − ( h y − h0 ) 为半径作圆或圆弧,与各双支避雷针在外侧所作的保护范围截面组成 2 该保护范围截面。见附图 4.4 中的虚线。

pdf文档 GB 50057-1994(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安全标准库 > 国家标准 > 国家标准 > 文档预览
23 页 0 下载 4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GB 50057-1994(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第 1 页 GB 50057-1994(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第 2 页 GB 50057-1994(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第 3 页 GB 50057-1994(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第 4 页 GB 50057-1994(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8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侯茹2022-04-14 14:11:24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安信天行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安信天行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