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构: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 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 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 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 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 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 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 +”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 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 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 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 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 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 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 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 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 解决。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充 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防风险的重要作用,现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以 下意见。 一、行动要求 (一)总体思路。 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 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 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 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 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 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 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 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 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 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坚持融合创新。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 “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 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 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坚持变革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 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 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创新网络化公共 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引领跨越。巩固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强重 点领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 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 展。 坚持安全有序。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 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网络安全。建立 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保护公平竞 争,防止形成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 (三)发展目标。 到 2018 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 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 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 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 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 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 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 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 加凸显。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 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 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 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 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 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 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 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 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 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 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到 2025 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 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 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量。 二、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创业创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 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 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发展改革委、科 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 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 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 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 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 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 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 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 有保障的服务。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 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 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自 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 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 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 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 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 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 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 3.发展开放式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 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 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 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 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 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 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 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二)“互联网+”协同制造。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 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 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 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工业和 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牵头)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 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 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着力在工控系统、 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 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 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 态。 2.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 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 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 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 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 策支撑。 3.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 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 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 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 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 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 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 合能力。 4.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 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 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 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 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 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 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 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 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 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负责) 1.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 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 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 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 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 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 明度,保障农民权益。 2.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 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和地区,普及基于环境感知、 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大宗农 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 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 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 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 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3.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 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 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 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 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4.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互联 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 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侯茹 于 2022-04-25 10:46:2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