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形象,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 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一直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 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 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2014 年 2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 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 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 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 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总体规划经法定程 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017 年 2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 序 言 2014 年 2 月和 2017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 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 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 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新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 环境,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 能这个“牛鼻子”,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 来。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 发边界,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 关切,努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 图绘到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汇聚各方智慧,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 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目 录 总 则 第一章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二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第三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第五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 第六章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八章 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附 表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 附 图 总 则 第 1 条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 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转变 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大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 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 第 2 条 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6.《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7.《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 年)》 8.《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10.《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12.《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3.《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 意见》 第 3 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16410 平方公里。 第 4 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6 年至 2035 年,明确到 2035 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 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第一章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 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总 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新的历史时 期首都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发展 目标和城市规模,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各项规划要求。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要 求,必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做好各项工作,通过长期不懈的努 力,建设首善之区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节 战略定位 第 5 条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 心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 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 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 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 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第 6 条 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建设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保障 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严格规划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 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动。 第 7 条 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 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 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之都。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 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一 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团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升文化软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 程度,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 创造活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 牌。 第 8 条 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 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 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 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优化 9 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议会展 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区、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区、国际 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等。 第 9 条 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 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 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坚持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好中关村科学 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 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形 成以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 高地,推进更具活力的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 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 10 条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建设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 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的有力支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立足北京实 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北京建设成为 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 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 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 11 条 2020 年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 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 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中央政务、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 平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 12 条 2035 年发展目标 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 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成

pdf文档 201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行业政策库 > 地方政府机构 > 北京市政策文件-市政府 > 文档预览
65 页 0 下载 5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201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第 1 页 201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第 2 页 201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第 3 页 201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第 4 页 201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60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侯茹2022-05-18 15:57:35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安信天行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安信天行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