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搜索
切换导航
首页
频道
法律法规库
安全标准库
行业政策库
安全研究库
项目案例库
会员中心
首页
法律法规库
安全标准库
行业政策库
安全研究库
项目案例库
上传文档
会员中心
京政办发[2016]40 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 年 8 月 26 日 - 1 -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 号)精神,健全完善本市生态 环境监测网络,为持续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 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 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 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生态环境 监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全面设点、统筹互联、预测 预警、依法追责,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 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 性、科学性、权威性,为加快改善首都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明晰事权,落实责任。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生态环境监测 责任,统筹推进监测网络建设、运行和维护。理顺各部门生态环 境监测职责,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2.健全制度,创新驱动。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标准和技 - 2 - 术规范体系。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 和系统的应用,鼓励自动连续监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生态 环境监测的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3.统筹规划,综合集成。加强统筹管理,优化网络布局,逐 步形成定位清晰、要素齐全、点位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促 进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大数据综合分析,提升 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信 息共享。 4.多方参与,测管协同。坚持政府为主导的环境质量监测和 信息发布机制。有序放开污染源监测市场,促进服务性监测市场 发展。落实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法定责 任。加强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完善快速响应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 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监测网络体系 不断优化,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 升,信息资源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天地一体、密切协 同、信息共享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二、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一)优化升级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大幅增加空气质量自 动监测站点数量,优化网络布局,提升站点功能,并积极开展小 型自动监测仪器应用实践,加快形成点位覆盖全面、数据及时准 确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应用,深入开展污染成因和演 - 3 - 变趋势分析研究,不断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健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增加水质自动监测站点数 量,完善手工监测方式与自动监测方式相结合的监测网络,提高 水环境监测能力。落实《北京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试行)》, 加强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建立市、区、乡镇三级集中式饮用水水 源地水质监测网络,优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山区地下水 和深层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农田灌溉水 质监测。 (三)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平原地区土壤环境监测 基础上,以耕地、饮用水水源地和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测为重 点,筛选能够客观、准确反映本市土壤环境状况的点位,建立土 壤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土壤环境状况、污染空间分布和长期 变化趋势。 (四)完善污染源监测制度。各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污染 源负有监督管理责任,要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排污单位负有 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重点排污单位应开展自行监测,并依法及时 公开信息。全面落实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 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建立完善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和社 会监督。 (五)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依托首都科技优势,充分利用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建设天地一体的生态遥 - 4 - 感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林地、绿地、沙地、湿地、矿山和生物种 群等的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的大范 围、多频次、高分辨率监测。 三、促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 (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市环保、规划国 土、城市管理、交通、农业、水务、卫生计生、园林绿化、气象 和地勘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 要逐步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研究建立各部门监测数据共享 清单,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责任和权利。重点排污单位 要按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通过统一平台向社会公开。 (二)积极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按照国家统一部 署,建设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汇集和管理各部门获取 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生态环境 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 供数据支撑。 (三)依法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建 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方式和渠 道,加强信息解读和正面引导,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防范能力 (一)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和 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推进水源地水质 - 5 - 在线监测数据异常报警系统建设。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二)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 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 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 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 (三)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生态状况 调查与评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与评估。完善自然保护区人类干扰活动监测机制。加强重要水 体、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等的水质监测与预警。强化土壤中持久 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开展化学 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联动机制 (一)加强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环保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 位的环境监管职责,加强执法检查,完善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 速响应机制,结合实际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试点开展环境 监察人员现场采样持证上岗。 (二)强化环境监测对考核问责的支撑。按照“谁考核、谁监 测”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生态环境 质量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为考核问责各区政府落实环境质量改 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生态保护等职责任务 - 6 - 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严格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 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 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 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数 据质量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 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保障体系 (一)统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研 究建立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监测 网络建设;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总体功能定位,研究大气、 水、土壤等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统一监测标准,加强质量管 理,推动数据整合共享。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自领 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管理,共享监测数据,发布环 境信息。加大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集成力度,建设涵盖 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功能齐全、技术先 进、统一高效、支撑有力的首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二)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完善各项 管理制度,加强新建项目统筹,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科学化、规范 化、系统化水平。研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应用等机 制。逐步统一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等的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 - 7 - 范,增强各部门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通用性。 (三)培育和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 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 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等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加强对社会环境监 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将其违规行为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引导生态 环境监测市场健康发展。加强质监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协作,推动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与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深 入对接,并建立违法信息通报和联合查处机制。 (四)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技创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技 术和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空气质量 监测和预测预报、大气污染来源快速解析、水和土壤监测、生物 监测、生态观测、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排放因子研究、遥感监测、 在线监测、大数据综合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鼓励科研 单位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积极 开展国际监测技术交流合作。 (五)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保障能力。稳妥推进生态环境监 测机构改革,加强监测机构队伍建设,保证人员编制落实到位, 大力推进监测机构监测能力建设。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将监测机构人员、业务经费和监测网络运行 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落实环境 保护监测岗位津贴。将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优 - 8 - 先保障建设用地,加快项目建设审批。 (六)完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协同发展机制。深入落实《京津 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建立统一的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 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 完善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机制,共同应对区域空气重污染。健全 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机制、水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机 制。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协同创新,共享创新成 果。 附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重点任务分工表 - 9 - (全文结束)
2016-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行业政策库
>
地方政府机构
>
北京市政策文件-市政府
>
文档预览
17 页
0 下载
2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下载文档
还有
12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侯茹
于
2022-05-18 15:59:04
上传分享
举报
下载
原文档
(242.95 KB)
收藏
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安信天行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
安信天行
)
评论列表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最新文档
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2019-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东城区大数据建设的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2018-《北京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2017-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2017-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7-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2017-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水平的意见》的通知
2016-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2016-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6年修订)》的通知
2016-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1
/
17
评价文档
0 个金币
下载文档(242.95 KB)
回到顶部
×
下载提示
文档下载,需要消耗您
0
个金币。
您确定要下载
2016-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文档吗?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文档举报
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
淫秽色情
虚假中奖
敏感信息
人身攻击
骚扰他人
×
收藏文档
收藏文档
请选择收藏夹
请选择收藏夹
没有合适的收藏夹?去
创建收藏夹